找到相关内容318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东晋儒玄佛道诸家学说的消长交融

    道邃 缘会宗 等,在讲解《般若经》时,也总是以魏晋玄学思想、语言去进行注释的。因此,东晋文化的一大特色,是玄学与佛学的合流,印度佛教开始变为中国佛教,虽然这仅仅是个开始,还有一段漫长而复杂的过程。  ①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2470716.html
  • 黑水城出土西夏弥陀画初探(2)

    为了讲解经义。此外,宋代净土信仰深入民间,结社念佛之风较之前代更加盛行,宋僧省常于淳化年间(990-994)【注一一一】、元照在元佑八年(1093)左右【注一一二】,都还曾雕造阿弥陀佛像,聚众结社,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03770820.html
  • 后汉三国西晋时代佛教寺院之分布(1)

    研究、讲解对中国学术的发展  产生什么影响?以下,按照问题的论证过程,分为三个章节,加  以探讨。  二、佛教寺院的传人  要探讨佛教寺院的传入问题,必须先了解寺院在印度是怎  么形成的,其演变过程...

    颜尚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03970822.html
  • 南唐三主与佛教信仰

    后主因被蒙蔽不知,以致于还居净室,听德明、云真、义伦、崇节等法师开示讲解《楞严经》和《圆觉经》。[51]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...

    陈葆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20470895.html
  • 僧叡思想研究

    之后,复为当时英秀俊杰之士讲解  经义,使之  248页  「高蹈」「俯眄」,提纲挈领,明其要义,悟其大旨。僧叡  云﹕  「法华经者,诸佛之秘藏,众经之实体也」(注68)。  此已明示《法华经》之...

    刘贵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22970918.html
  • 敦煌四二八窟新图像源流考

    ,再让我们考察一下南北朝时中原卢舍那佛像的发  展状况。 五世纪初,佛陀跋陀罗在建康译出《大方广华严经》  后,学者皆竞相学习,讲解作疏者甚众。(注 51 ) 慧皎  《高僧传》〈僧诠传〉提到「释僧诠...

    李玉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0171067.html
  • 关于敦煌莫高窟第465窟断代的几个问题

    变,故蒙古全体王臣自动敬信,从外道之邪见转到皈依佛教。他在冬天使6日路程之内的地面无雪无风,并使全体国王、百姓每月都守护解脱三时戒,发菩提心。他讲解四神灌顶,是蒙古王产生善体验。他的名声如遍布天空的...

    谢继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1171074.html
  • 俱舍论释题

     的次第,确也是必然的。界根二品总标四谛,所以讲解本论  的学者,讲到题前的总纲,莫不以四谛为开端的。依着总纲  而次第解释的,为以下的六品。世品包含着无边际的器界,  无量数的有情,有情与器界,为有...学有相  当的了然。后来讲解摄论毗昙于荆州的天皇寺,到赵州谒深  法师学成实论,入长安止大觉寺,就道岳法师习俱舍。当时  长安有道振神州,声誉海外的法常、僧辨二大德,法师随之  咨询摄论,俱舍的深义,...

    演培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1971083.html
  • 中国佛教理论思想发展史纲

    净,佛性本有的思想,主张不立文字,不假外求,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。   净土宗以信徒往生西方净土而得名。唐代道绰是净土宗的真正创始人,他讲解《观无量寿经》200遍,著《净土论》2卷,将禅定念佛改为口唱...

    黄夏年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3971301.html
  • 追思华梵大学创办人晓云法师

    之后,觉得佛法之意境更为深远,此后诗词的阅读便减少了,而利用更多时间于研究佛法,尤其甚爱读高僧山居诗与禅诗,之后法师讲解佛教文艺课题时,仍常引述禅诗与唐宋诗的关系。法师个性坚强,凡事观察入微而不轻易盲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0671324.html